林島是波登湖區非常有名的度假勝地,歐洲貴族的最愛之一,小小的城區,特別是面對獅子雕像和燈塔的港口邊,一整排的建築大部分幾乎都是飯店,用來消化夏季時大批湧入的度假人潮。

 

1.獅子雕像和燈塔.jpg

 

特別查了一下,從前從紐倫堡通往義大利的貿易之路必須經過林島,當時,漁業是林島很重要的經濟命脈,19世紀時,紡織工業興起,也帶動林島的觀光,多元的經濟發展和鄰近萊茵河谷的優越地理位置,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林島擁有超令人羨慕的低失業率。

 

一開始提到的獅子雕像和燈塔是林島的地標,1853-1856年間,林島決定在港口西側的防波堤建造這座新燈塔,藉以取代1230年建的舊燈塔。

 

舊燈塔長這樣

 

2.舊燈塔.jpg

 

舊燈塔的說明文字,懂徳文的人可以看一下

 

3.舊燈塔的說明文字.jpg

4.舊燈塔的說明文字.jpg

 

走進老城區,市政廳是林島最繽紛的建築,1422年動工,歷經14年才完成這棟令人印象深刻的哥徳式建築,正面最特別的是那座朝向俾斯麥廣場的大型木造樓梯,可惜遇到整修,再繞背面,除了滿牆畫滿了和聖經故事有關的濕壁畫,居然還有一個感覺很古老的日晷!

 

整修中的市政廳

 

9.市政廳正面.jpg

 

木造樓梯特寫

 

10.木造樓梯特寫.jpg

 

市政廳旁的建築

 

11.市政廳旁的建築.jpg

 

繞到市政廳背面

 

12.市政廳背面.jpg

 

牆上有古老的日晷

 

13.牆上有古老的日晷.jpg

 

市政廳山形牆特寫

 

14.市政廳山形牆特寫.jpg

 

市政廳大門及門上壁畫

 

15.市政廳大門及門上壁畫.jpg

 

市政廳旁的Reichsplatz廣場有一座大噴泉:Lindavia噴泉,1884年為祝賀巴伐利亞國王路徳威二世在位21年而建,Lindavia據稱是林島的守護女神,噴泉上Lindavia雕像手中拿著菩提樹枝,底下的基座為紅色大理石,噴泉周圍4座人物雕像(22女):一人掌舵、一人手持魚網、一位婦女手裡拿著葡萄、另一位婦女抱著收成的穀物,身旁有一把鐮刀,分別代表林島4大主要經濟來源:航海、漁業、釀酒以及農業。

 

Lindavia噴泉

 

16.Lindavia噴泉.jpg

 

Lindavia噴泉(背面)

 

17.Lindavia噴泉(背面).jpg

 

Lindavia

 

18.Lindavia.jpg

 

手持魚網的雕像

 

19.手持魚網的雕像.jpg

 

手裡拿著葡萄的雕像

 

20.手裡拿著葡萄的雕像.jpg

 

代表航海的雕像

 

21.代表航海的雕像.jpg

 

代表農業的雕像

 

22.代表農業的雕像.jpg

 

市立博物館,門上方有簡介,1729年建,建築師是Jakob Grubermann。

 

5.市立博物館.jpg

 

市立博物館大門特寫

 

6.市立博物館大門特寫.jpg

 

市立博物館招牌

 

7.市立博物館招牌.jpg

 

市立博物館門上的簡介

 

8.市立博物館門上的簡介.JPG

 

市立博物館後方的一棟美麗建築

 

28.市立博物館後方的一棟美麗建築.jpg

 

史蒂芬教堂,1180年建,1782年重建

 

23.史蒂芬教堂.jpg

 

史蒂芬教堂前的噴泉

 

24.史蒂芬教堂前的噴泉.jpg

 

噴泉特寫

 

25.噴泉特寫.jpg

 

老城區亂走、亂逛、亂拍ing.....

 

也有濕壁畫的建築

 

26.也有濕壁畫的建築.jpg

 

很精巧的凸窗

 

29.很精巧的凸窗.jpg

 

中間那排濕壁畫非常漂亮

 

30.中間那排濕壁畫非常漂亮.jpg

 

好可愛的招牌

 

31.好可愛的招牌.jpg

 

我好喜歡的一棟建築

 

32.我好喜歡的一棟建築.jpg

 

很美的凸窗

 

33.很美的凸窗.jpg

 

到處都有凸窗

 

34.到處都有凸窗.jpg

 

攀在外牆的樹

 

35.攀在外牆的樹.jpg

 

另一個可愛的噴泉

 

36.另一個可愛的噴泉.jpg

 

發現好多山形牆建築

 

38.發現好多山形牆建築.jpg

 

天空灰濛濛的,雖然是四月天,但少了陽光,總覺得還是冷颼颼,度假還是適合溫暖的日子,我想,夏天的林島應該是很美的吧~

 

關於Fresco濕壁畫

 

「fresco」一詞在義大利文的意思是fresh的意思,原因是濕壁畫畫家大多在未加工過的潮濕灰泥牆上作畫,如此一來,顏色便能容易滲透進灰泥牆裡,若畫在乾燥的灰泥牆上,顏色不可能這麼鮮豔動人。

 

如果要追溯濕壁畫的歷史,目前所知最早的濕壁畫出現在希臘青銅器時代,約西元前1600年,伊特魯里亞人及羅馬人也有濕壁畫,伊特魯里亞人會在有錢人的墓碑上作畫,內容是這些人在另一個世界的日常生活情景;偶爾羅馬人也利用濕壁畫將房子的圓柱、陽台或假的窗戶妝點的很童話。

 

西元前100年,中國的漢朝開始有了濕壁畫,印度Ajanta的石窟濕壁畫,是笈多時期(印度文化藝術繁榮的一個重要時期),年代約於西元500年,畫於石窟洞穴外的印度廟Hindu牆上,畫的是印度史詩Ramayana的故事。

 

中世紀時,濕壁畫在義大利非常盛行,牆上用濕壁畫裝飾要比馬賽克低廉許多,Cimabue(1240-1302年)、Giotto(1267-1337年)、Fra Angelico(1387-1455年)為當時有名的濕壁畫藝術家,這批畫家主要在基督教教堂牆上作畫,描繪聖經裡的故事和聖人們的生活。

 

arrow
arrow

    小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