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直覺‧記憶‧原始能量 「吳炫三回顧展」

展出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

地址: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電話:04-23723552

展期:3/17-5/27  9:00-18:00

 

21.JPG

 

還未踏進國美館,遠遠的就看到廣場前的巨型雕塑,能夠在戶外空間欣賞這麼大型的作品,心情、視野都寬闊起來~巨型雕塑作品中,有人的表情、原始部落圖騰、動物造型雕塑....,都在這一片偌大空間裡盡情展翅~四周環繞的高樓,雖然不時拉回身處都會的現實,但一轉眼又掉落在吳炫三的充滿原始生命能量的木雕叢林中,走著、晃著、看著,不是迷宮,卻是可以誘惑前來欣賞這批龐然大物的靈魂,駐足長久~

 

30.jpg

20.JPG

 

是不是有一種木柱參天的錯覺?!

 

29.jpg

32.jpg

33.jpg

28.jpg

 

仔細看,每一個巨型雕塑作品都很有表情,滿溢豐富的生命能量~

 

吳炫三以「旅行」尋找創作靈感,特別對非洲、南太平洋、中南美洲等地原民部落及北極愛斯基摩人的生活非常著迷,台灣原住民部落圖騰也是靈感之一,這些原民部落元素經常大量出現在他的各式作品當中。

 

19.JPG

18.JPG

 

這件作品像極雄赳赳的戰馬,讓我想到木馬屠城記的木馬~~

 

30.jpg

 

作品本尊在室內展覽館~

 

31.jpg

 

這組作品有對稱的兩件,在廣場前形成有趣的門面

 

34.jpg

 

詢問過展場工作人員,室內展覽館區的作品是可以拍照的~

 

室內也有巨型雕塑作品,巨型雕塑是吳炫三近20年來最受矚目的創作系列之一,特別的是他「紅黑白時期」的作品,以台灣排灣族與代表部落精神的百步蛇圖騰,及達悟族的紅、黑、白族群色彩,開啟全新的創作風格,加上遊歷非洲、中南美洲、南太平洋等地,當地原民部落的圖騰信仰,讓他的大型木雕作品,表現出原民部落的魔幻神采~

 

01.JPG

03.JPG

04.JPG

05.JPG

07.JPG

08.JPG

10.JPG

14.JPG

 

吳炫三的水墨作品《學字的小孩》

 

11.JPG

 

吳炫三的水墨作品《念》

 

12.JPG

 

木板作品

2007-2008年以畸零木為素材的作品,紀錄旅行南太平洋期間,原住民兒童的童顏童語

 

13.JPG

 

「把風景畫在臉上」系列

「陽光時期」作品,在非洲,發現非洲人皮膚黝黑如鏡,在豔陽下,藍天、沙漠、森林,會在非洲人的皮膚上反射入景,發展出獨樹一幟「把風景畫在臉上」的繪畫風格~

 

35.JPG

36.JPG

 

「把風景畫在臉上」系列展覽室裡的小型雕塑,喜歡觀察雕塑上人物的臉部表情~

 

16-1.jpg

17.JPG

 

看著這幅作品,想到畢卡索,也是同樣色彩鮮艷的人物繪畫作品,但吳炫三的平面作品卻有著3D的視覺~

 

06.JPG

 

吳炫三的手工書及作品小模型

 

24.jpg

22.jpg

 

除了色彩鮮艷,這系列作品人物有種拼貼的奇妙錯覺~

 

23.jpg

25.jpg

 

現場也有手稿,我喜歡看藝術家手稿,總覺得手稿可以窺見創作靈感的初始、貼近創作者當時創作的心境~

 

38.jpg

 

每件作品都會有吳炫三的簽名~「阿山」

 

簽名.JPG

 

直覺‧記憶‧原始能量~「吳炫三回顧展」5/27就結束展出了,有計劃看展的朋友要把握時間喔~

 

以下是整理自展場吳炫三的創作大事記,從幾個重要時期可以認識吳炫三的創作脈絡~

 

1960-1963年

就讀淡江中學

 

1964-1968年

就讀師大美術系,1968年在台灣省立博物館舉行首次個展

 

1969

作品連續三次(196919711973)獲選代表台灣參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

 

1971-1973年

留學西班牙,就讀馬德里皇家藝術學院,開始以「旅行」尋找創作靈感

 

1973-1976年

赴美國紐約發展,開啟創作階段的「紐約時期」,以超寫實手法描繪都市生活相關主題,1976年返台定居

 

1976-1978年

改變「紐約時期」超寫實手法,重新以直覺及感性為繪畫方向

 

1978年

於東京舉辦首次個展,受日本藝評家影響,決定追求更具個人辨識度畫風,1979年前往非洲旅行,尋求新的創作靈感

 

1979-1980年

第一次赴非洲旅行,11個月途經31個國家,在非洲找到創作轉捩點

 

1980-1983年

體認「陽光」是萬物生長、蘊藏神秘生命力量的泉源,發現非洲人皮膚黝黑如鏡,在豔陽下,藍天、沙漠、森林,會在非洲人的皮膚上反射入景,發展出獨樹一幟「把風景畫在臉上」的繪畫風格

 

1983-1984年

第二次赴非洲旅行,歷經13個月,深入馬雅文化、印加文化、印第安文化、亞馬遜文化起源地區

 

1987-1989年

多次進入南太平洋島嶼進行研究,行遍「巨石文化」區域中的馬來西亞、蘇門答臘、菲律賓、印尼、帝汶、新幾內亞、婆羅洲、斐濟群島、復活節島等地

 

1990-1991年

赴北極阿拉斯加愛斯基摩族生活區域旅行研究

 

1992年

於法國成立巴黎竹莊工作室,與來自世界的13萬藝術家同台競爭

 

1992-1995年

再次深入南太平洋群島旅行,觀察南太平洋原住民族文化,發現與台灣排灣、布農、魯凱、達悟族有許多共通點

 

1995年

遠渡南洋到印尼龍目島薩薩克族部落,用部落古老方法創作「臭火焦陶」系列

 

1996年

開始運用排灣族百步蛇圖騰、達悟族的紅、白、黑特殊色彩,開展以「陰陽紋」為主體的「紅白黑時期」作品

 

1997年

開始創作木板畫

 

1998-1999年

首次於法國巴黎舉辦個展,榮獲法國政府授勳「文化騎士勳章」,成為第三位獲此殊榮的華人藝術家

 

2001年

在蘇門答臘、爪哇兩地成立巨木雕刻的大型工場

 

2008年

於北京奧運期間,受邀舉辦「吳炫三:我們都是一家人 都會叢林 綠色奧運」個展,作品返台,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廣場及士林官邸公園展出

 

2009-2012年

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大理石皇宮國家美術館舉辦「吳炫三的叢林啟示錄」個展

 

2013年

以「狂熱」、「執著」創作信念帶入水墨畫,創作《殘墨新語》(2013)、《狂墨黃山》(2014)二系列作品

 

2018年

於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直覺‧記憶‧原始能量~吳炫三回顧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吳炫三 國立台灣美術館
    全站熱搜

    小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