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刻意包裝  不裝飾華麗

 

游閔州創造一個表達真實感受的影像世界 

 

在尚未看到游閔州的影像作品之前,請先想像以下畫面:一顆白蛋、從蛋中露出山峰、從蛋中探出雲朵、從蛋中長出新芽、從蛋中誕生人類、從蛋中孕育天使、從蛋中竄出毒蛇、再從蛋中冒出代表撒旦的邪惡蜥蜴,直到蛋碎一地。

 

有廣告人背景的影像工作者游閔州,為聖經「創世紀」,注入一股魔幻寫實的神采,經過他精準的影像雕琢,2D的平面圖像,神奇的出現3D的視覺。

 

在台灣從事設計工作,沒有流派之分,個人擁有高度自由的發揮空間,每個人都希望建立「自我」品牌,提高個人辨識度,個人風格成了檢視個人創意的窗口。每位設計者對「創意」來源解讀不同,游閔州認為,創意無需迷信所謂的「靈感」,「想法」才是真正的創作養分,只要主題明顯,作品自然而然就會有力量。

 

獨特游式風格,取材自身的生活經驗

 

初見游閔州的設計作品,很難不注意他的碎裂影像標記,不為標新立異,不想假裝頹廢,而是自身生活經歷的反射。當兵時,因習慣性脫臼,8個月內開刀三次,手術對身體的戕害、心裡的不安,醫院生老病死的人生百態,改變他看待作品及創作的角度。游閔州表示:「住院期間,經常幻想身體慢慢產生裂縫、瓦解,這些不斷在腦海重覆的畫面,造就日後的作品逐漸走向晦暗的風格。」

 

個性開朗的游閔州,如此解釋自己的作品:創作是一種宣洩的管道,用來抒發深沉的內在情緒。

 

把上班當上課,下班後,快樂「做自己」

 

退伍後,游閔州計畫性的培養自己的實力,游閔州把工作當作延伸的學習殿堂:印刷廠,是平面設計概念班;修圖公司,是影像合成進修班;廣告公司,是行銷、創意種子班;網路公司,是管理人才儲備班。於是,27歲就當上廣告公司藝術總監,2000年因工作派駐上海,之後轉任網路公司藝術總監。

 

下班後,游閔州循自己的喜好,創作迴異於工作時不一樣風格的作品,嚴格區分兩者差異性的「雙重人格」自我訓練,使他擺脫商業的影像設計包袱,開始有了比較「自我」的作品。

 

游閔州坦承設計工作本質很「無聊」,想要這行業長長久久,要懂得「規劃」。畢竟能做自己想做的設計,是幸運,也是樂趣。

 

「想法」主導創作者的作品獨創性 

 

歐美的設計產業,人人擁有高薪,不必靠接案賺外快,台灣設計師則普遍都有接案的經驗。台灣設計師「刻苦耐勞」,為了爭取更多工作機會,無不努力提升作品的豐富性和獨創性,特殊的接案文化,反倒使台灣的設計產業比歐美更具個人化特色。

 

每位創作者的特色都應來自本身獨一無二的生活經驗,淬取與眾不同的「想法」,游閔州強調只有有「想法」的作品,才具有說故事的能量,才會引起共鳴。好的構圖、好的配色,如果沒有投注設計者自身的創作態度,未免可惜。

 

期許「創意設計中心」領導台灣設計的未來 

 

台灣產業結構一直在改變,傳統農業被工業取代,熱絡一時的製造業多數外移,發展創意產業,是台灣現階段提升國際競爭力,刻不容緩的因應之道。從事設計產業多年,游閔州清楚知道台灣創意產業孤立無援的處境,政府要做的工作只有一件事:成功將國內創意產業行銷出去。假如政府能設置獨立運作的「創意設計中心」,遴選民間或業界具有影響力的設計師組成,替設計產業與世界接軌,幫助設計產業站上國際舞台,以專業人才面對專業環境,台灣設計就有無限寬廣的未來。

 

這是我參與雜誌《創意市集109》的人物專訪,更多關於創意設計、創意生活,請見《創意市集109》!

 

創意市集109.jpe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